找仓源仓库资讯仓储加盟vip会员公司搜索
0755-83227792登陆注册

事关物流降本,浙江建设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

来源:仓储网发布时间:2025/09/16

事关物流降本,浙江建设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

潮新闻

 

今年以来,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,是个热点话题。尤其是随着浙江跨境电商物流、港口物流的持续扩张以及制造业集群的升级,降低物流成本,更牵动着浙江企业和百姓的心。

 

其中,降低物流仓储成本是破解“流通堵、成本高”的重要一环。此前,在物流仓储项目落地过程中,不少企业抱怨“拿地难”“用地贵”“亩均税收考核压力大”。

 

对此,浙江日前印发《浙江省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工作指引(2025)(试行)》(下称《工作指引》),通过建设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,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,为物流行业舒“筋”活“络”。

 

量身定制土地要素保障机制

 

以往,我们常听到工业用地“标准地”,意思是土地出让时把每块建设用地的投资、建设、税收、能耗等标准给予明确,引导企业按需拿地、量力而行。

 

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,同样也有指标要求:在按规定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,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、亩均税收、容积率、物流强度等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。

 

简单来说,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就是通过明确用地准入、监管及综合评价标准,为物流行业量身定制出一套土地要素保障机制,让物流仓储成本更低、运转更有效率。

 

比如在成本上,《工作指引》明确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出让底价参照周边同等地段工业用地价格,直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。

 

再如效率上,《工作指引》将“物流强度”纳入核心考核指标(如商贸物流类项目需达到≥880万吨/km2?年),这一指标直指货物周转效率,倒逼企业引入智能分拣系统、建设自动化仓储设施、推行集约化运营模式,从根本上减少仓储空置率与资源浪费,让“货物快进快出”成为常态。

 

此外,《工作指引》结合浙江 “浙东沿海港口经济带、浙中产业集聚带、浙西生态经济区” 的区域差异,设置了10.90.80.7四档区域修正系数,动态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与亩均税收指标,既避免了欠发达地区因指标过高难以落地的困境,也确保了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均衡推进,进一步放大社会物流降本的整体效应。

 

“《工作指引》的出台,标志着浙江在全面推行工业用地‘标准地’制度的基础上,积极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。”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共同富裕工作委员会首席顾问徐星明表示,这一创新,能加快推动物流仓储建设和发展,为浙江再创投资环境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。

 

破解“仓储贵”三大难题

 

物流费用高,仓储贵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
 

2024年浙江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率为13.5%,其中物流仓储保管费用占总物流费用的48.8%,不仅高于上海(47.3%)、江苏(42.4%)、安徽(35.6%),更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(33.7%),成为推高省内企业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。

 

 

前期调研中,物流企业给出三大原因:拿地难、用地贵、亩均税收考核压力大。

 

拿地难,核心是物流仓储用地“总量不足+布局错位”。2024年浙江共出让物流仓储用地99宗、7329亩,仅为工业用地的6.4%,且地块多分布在非产业核心区,平均面积74亩,低于150亩(中物联全国物流园区普查门槛值)的项目超过80%,难以满足规模化物流项目需求。

 

用地贵,则体现在核心区域地价连年攀升。以2024年为例,浙江物流仓储用地亩均地价达62/亩,较工业地价高出10/亩,其中台州市路桥区、温岭市等产业核心区周边地块,更是较周边工业用地高出40/亩。

 

亩均考核压力大,考验着物流企业的长期投资信心。不少物流企业表示,物流项目既承担着货物中转、应急调运以及民生保供等公益属性,却长期套用工业“亩均论英雄”考核体系,一旦不达标就面临约谈、整改,陷入“想扩能却怕考核”的两难境地。

 

针对这三大痛点,浙江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改革给出相应举措。比如针对用地总量不足,明确引导地方结合工业集群、流通物流等实际需求,以及年新增工业用地较大的区县,配套一定比例的物流仓储用地。

 

再如亩均考核优化上,明确提出对投产运营满2年的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项目,按物流仓储标准地出让项目开展年度综合效益评价;对位列各地市前70%(含)的项目,引导地方将其从“亩均论英雄”考核中豁免出来,彻底打破“唯税收论”的束缚。

 

和产业双向互动赋能

 

一块“标准地”,将给企业和产业带去蝴蝶效应。

 

对企业来说,拿地成本的直接下降,可以有更多精力做自我提升。

 

比如按2024年地价数据测算,企业今后每亩拿地成本可减少10万元以上,若落地一个100亩的物流仓储项目,就能节省千万元级投入,这些资金可直接用于智能分拣设备升级、新能源配送车采购、仓储管理系统(WMS)优化等,进一步提升货物周转效率。

 

对物流行业来说,这是一次发展逻辑的重塑。

 

在行业专家看来,随着杭州空港物流园、宁波梅山港仓储中心等优质项目落地,浙江“港口+陆运+空运”的物流网络将进一步完善,可以为纺织、汽车、跨境电商等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更高效、低成本的物流服务。

 

作为实体经济的“筋络”,物流行业的高效运转,也将和产业碰撞出更多火花。

 

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服务业与消费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过去浙江不少产业集群和物流设施“像两条平行线”,联系并不紧密。如部分千亿级产业集群仅配套1500亩以上物流枢纽,还有区县存在“有省级以上产业集群,无规模以上配套物流园区”现象。

 

这一脱节不仅增加了每吨货物的运输成本,直接推高运输成本,更因仓储“远水解不了近渴”占用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,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“隐性堵点”。

 

《工作指引》从规划层面破题:明确物流仓储用地需与国土空间规划、重点产业布局规划同步谋划,避免物流设施“远离产业核心区”“远离交通枢纽”等现象,确保制造业基地、商贸集聚区周边有适配的仓储、分拨设施支撑。

 

这对拥有众多产业集群和商贸市场的浙江来说,无疑是产业和物流的双向奔赴。

 

今后无论是绍兴的纺织企业、义乌小商品城的商户,还是嘉兴水果市场的批发商,都能依托周边的“标准地”物流项目,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实现更高效“产销互动”。

 

由此可见,这块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,不光能缓解“仓储贵”难题,还能通过效率提升不断优化物流配置资源,最终实现“企业减负、民生受益、经济提质”的多重价值。(郑亚丽)

 

编辑:张雯雯 央广网